1
在我的人生觀里,并沒有成功與失敗的絕對準則。總認為:不斷的自我提升、自我調整、自我修正、自我快樂,就叫做漸進的成功。
我們可以高高興興地活著,不但只是存活,更要過得飽滿而熱烈,將每一個平凡的日子,都發出光和熱來。
每一天,平平實實地去把握,就無愧于天地。
2
很想說的是:每一個人,都有他本身的物質基礎和基因。如果我們健康情形好一點,身體強壯些,許多煩惱和神經質的反應,都會比較容易對付。
你做不做運動?散不散步?有沒有每天大笑三次?你有沒有深呼吸?吃得夠不夠營養?睡眠是好還是不好?以上的幾點,決定百分之五十的你 —— 快不快樂。
3
讓我們放開心靈的眼睛去看一看,在這個世界上,仍有許多事物和人物,值得我們真誠地付出,值得真誠地去投入、去欣賞、去關愛。在這里面,也包括了我們自己。
我們不小看自己的卑微。即使一生平平常常,如果行事光明磊落,就算得一個君子了。
4
我們活著,要求他人的幫助是很自然的事情,但是無論如何,他人告訴你一件事情或由你自己去了解一件事情,在經歷上和本質上都是不同的。
了解一件事,如果透過自我的省視和分析,那份貼切,才是更深的。除了自己之外,沒有人能夠替我們找出生命的真理。
5
以我半生的生活體驗來說,愛和欣賞,個人往往樂于付出,而絕對信任一個人,卻并不那么一廂情愿。起碼自己待人接物的態度,并不是個輕信的人。
以此反推;當一個朋友,也不怎么信任我們時,又拿什么理由去怨責他人呢?
6
大半的中國人,說起家庭,總以“天倫之樂”來形容家的歡樂與祥和。好似“家”這個字就是天堂的代名詞。
事實上,造成一個人最深苦痛的原因,往往并不完全在于社會,而是出于家庭。所謂“家家有本難念的經”,這句話里道盡了家的糾纏和包袱。
與其高呼整頓社會,不如首先安定家庭來得重要。
7
往往,大部分的父母,將孩子當成命根,也將孩子視為自己生命的延伸與繼續,期望自己一生沒能完成的理想和光榮,都能在孩子的身上實現。更以為,自己人生的經驗,百分之百,都可以轉移到教育下一代的身上去。
又以為,孩子是必須無條件聽命于父母而不可反抗的。這種觀念,往往造成父子之間的悲劇和沖突。
8
一個問題的產生,解決的方式,不該只是怨天尤人,而是要冷靜地去理出問題癥結的所在,盡可能在個性上、觀念上、行為及語言上,漸次地轉變。
這種情況,不能急切,不能以火爆似的爭吵去尋求解決之道。
耐心、韌性、諒解、包涵,甚而設身處地,將自我的角色轉化為造成問題的對方。這么一來,天下的確本無事,只是庸人自擾之罷了。
9
不隱瞞、不欺騙、不將自己的想法藏在心里、不算計他人,絕對有助于朋友、家人和自己之間的了解。
許多事情的價值感、判斷法、自主權以及人生觀,透過溝通之后,往往可以發現,原來人和人的距離,只要真誠相待,那份疏離感,是可能化解的。
10
在這個世界上,很多人不夠快樂、不夠開朗、不懂得如何從無可奈何的情況里去求得生存之愛。
我們應做聰明人,做智者、勇者,就算天大的事發生了,也不自棄,心平氣和地為生活去爭取最合理的解決之道。
做個有彈性又豁達的人,當是我們一生所追尋的生活藝術。
11
西洋有一句諺語:“一個朋友很好,兩個朋友就多了一點,三個朋友未免復雜。擁有一群朋友,等于沒有朋友。”
知音,能有一兩個已經很好了,實在不必太多。朋友之樂,貴在那份踏實的信賴。
如果我們擁有一大群朋友,那份信賴要交給全部嗎?這份“大信”,我們又有沒有必要公平地付出呢?
12
人活在世界上,最重要的并不完全在于接納被愛,而是具備愛人的能力。我們不懂得去愛,又如何了解被愛的滋味?
不認識人生的人,往往心目中只有自我意識的擴張,而不能體會為了愛而付出的歡悅,絕對勝于被愛千萬倍。
13
老子《道德經》中有一句話:“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。”這句話,初聽時,很可能對它產生誤解 —— 如果我們觀宇宙天地時,以人為一切之本位。
芻狗為祭祀所用,燎帛之具也。天地化育萬物,自然也及于芻狗,因之一體同視,一般化育。人與萬物,一視同仁。天地以無心為心,不刻意有仁,正是仁的至高之處。
14
沒有一個人,能夠在世界上“放棄”我們,除非我們自暴自棄。我們是屬于自己的,并不屬于他人。
學著主宰自己的生活;即使孑然一身,也不算一個太壞的局面。不自憐、不自卑、不怨嘆,一日一日來,一步一步走,那份柳暗花明的喜樂和必然的抵達,在乎我們自己的修持。
15
世上的事情,并不是只有從一個角度上去觀察,就能夠認定那是惟一的真相。
善、惡、得、失,亦沒有一定的尺度用之衡量。塞翁失馬,是禍是福,完全本乎一心如何判斷。
分析事理,由不同的方向去研究省視,得來的答案,往往心平氣和。
16
成功與成熟,必須付出相等的代價。
世上沒有白吃的午餐,世上也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就。一般人往往盼望立即的收獲,卻忽略了,即使一顆微小的麥子種在土中,也得等待那緩慢的生長。
歲月看似無情,但是,只要我們堅持而努力,多年之后,時間必然交回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和一份自然而然的成績。
17
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
懶散的人,沒有收獲,是潛意識中放棄追求,怨不得天,怪不了地。
再短再近的路吧,如果沒有決心跨出第一步,即使近在眼前,也不必夢想抵達。
勤勞的人,也許因為走一步是一步,看上去緩慢而笨拙,那個目的地,就算遠在天邊,也終有走到的時候。
18
許多人認為,忙碌是忘掉憂傷的良藥。個人卻覺得,安靜才是化解痛苦的好方法。
沒有用“克服”而為“化解”,這兩個字,只因為后者來得更合自然。
克服兩字,顯然隱藏著幾分剛強,對于健康不但無益,同時必須動用忍字心頭那把刀呀。
化解便如清流,如朝霧,如落花,如流水,一切自然而然,隨波逐浪。心無執著,痛苦就此化去,是為更佳方法。
(選自《明道文藝》朗讀:馮超)